每日更新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解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丛书之二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标题: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生动践行文化思想系列评析之二。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十七次建设文化强国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增强国际竞争力。立足新阶段、迈向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文明。赋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国力增强、民族振兴的最高要求,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2024年,日本GDP将首次突破13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方伟大民族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引领几个世纪的精神文明。 “必须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2025年全国第二次全国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作出重要指示,扬起文化风帆,推动高质量发展。2025年7月,京石大酒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慷慨激昂地指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应该是物质文明的城市”。 “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统一。”我们既需要物质财富的面貌,也需要精神财富的面貌。“两手抓、两手强”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今天,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注重把文化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新时代中国。充分发挥文化对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改变乡村面貌的“乡村超”、“乡村BA”、“乡村夜”,到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消费浪潮,再到来势汹汹的“文化博物馆热”、“旅游热”……“文化+”始终释放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效应。实践证明,文化作为复合创新要素融入经济活动,可以激活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升。更好地理解文化“驱动力”的作用并带来人类价值观融入经济发展无疑将创造更多新增长点、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考察时强调,辽宁省是“文化之乡”。 “更好凝聚人心、温暖人心、坚定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春节,维系着故乡与故乡的纽带,蕴藏着美好的情感,传承了千年,生动地展现了文化的力量,提醒着我们充分认识这份纽带。文化的润滑、融合、教育功能。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我们要更好发挥文化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作用。培育志向情感,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融合社会意识,不断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发坚定共鸣,情景诗朗诵《这道闪电》照亮青春活力,情景剧《永恒的数字》催人泪下……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正义必胜”文艺晚会隆重举行。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在电视和网络上欣赏这些情感节目,在社交平台上留下好评如潮。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品质、品味、风格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强国的“力量”国家的富强,最终取决于人民的思想。它应该体现在每个人的想象、心情和文化背景中。为此,我们要赶上时代发展,了解人民群众需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强国。”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天津开展四大系列文化旅游活动500余场,北京举办演出1485场次,河北举办8个主题200余场示范活动。 日中秋假期,京津冀三省合作打造文化旅游节,形成璀璨金秋文化场景概念。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满足人们的多元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当前文化需求的新趋势、新特点,为基层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资源。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优越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促进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以人为本,增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2025年新年伊始,《哪吒2》接连打破票房纪录,成为新时代文艺原创力和生命力的生动例证。丰富、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这提醒我们,各个文化领域都要用丰富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创作出人们想听、想听的优秀作品。瞧,给了他们最好的精神寄托。必须以人为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据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全国将有图书馆、公共场所3248个、大众文化设施约4.4万个、新建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好地方还有很多。更好保障人民文化保护权,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统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文化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切实提高文化效益和人民幸福感。雷维塔利泽: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在全球变化加速演变的背景下,百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阶段深刻发展,文化强国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和短板,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了文化强国建设应遵循的方向。 权力。围绕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开拓新时代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运行机制。抓源头,要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顺应这一趋势,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引入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在不久前举行的北京文化论坛上l 创意展销中心人头攒动,多款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相结合的产品颇受欢迎。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实现更大的创新。展望未来,只有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振兴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取得更多既体现中华文明优秀特色、中华文化重要元素,又体现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文化成果。文明浪潮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预计将达到1.4万亿元。动漫、游戏、时尚玩具、演艺等文化产品加速“全球化”,支撑中华文化全球化。这是使日本成为与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强国,提高国际话语权是必要的。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积极推动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对外传播格局,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遗产、反映现代中国生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积极学习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将加快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精神力量,筑牢文化强国基础。兴国、民族振兴。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